眷村的开始-动荡的时代、乖舛的命运
中国自抗日战争结束起,国、共内战全面爆发,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由于多项政策失利,无法得到人民的支持,战事全面溃败,国民政府在不得以的情况下,选择了海岛"台湾"做为其复兴基地。1949年从大陆各地辗转随军来台的军人及眷属多达百万人,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军心、除了整修日遗房舍安置高阶将校外,在各营区周遭集中、快速的建造极为简陋的宿舍供有眷官兵申请核配,以照顾、管理的方式解决军眷住的问题,外界对于居住在军营周遭的军眷村统称「眷村」。
国民政府当时一切以「反攻大陆」为目标,所以眷舍的狭小、简陋皆以"暂时居住"做为合理的解释。大多数眷户选择最经济的竹子编成「竹篱笆」做为庭园的围篱,眷村妇女在庭园内饲养家禽、种植蔬果,以减轻家庭食材负担,「竹篱笆」也逐渐成为眷村的代名词。
「一年准备、二年反攻、三年扫荡、五年成功。」是所有眷村的共同标语,但年复一年不知不觉过了60余载,反攻变成探亲,台湾变成家乡。是幸运或是悲哀,点滴在眷村人的心头。
眷村的情愫-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
国军眷村文化的发展,在近代台湾社会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,那些用竹篱笆为建材围成居住环境的眷村,散布在全台各地,因而孕育出独特的文化。
这样的眷村文化里面参杂的一种「情愫」,一种对家乡的思念,与对台湾的依赖及生根。
消失中的眷村-竹篱笆的眷村被高楼大厦取代,眷村文化也面临凋零的危机
时代变异,老旧眷村在推土机及挖掘机的推挖下,慢慢消失不见,而当时的第一代眷民也逐渐凋零,第二、三代则因眷村改建及事业、婚姻等的种种因素 慢慢搬离眷村,当年眷村活络喧嚣的景象已不复见。
随着都市文明潮流的演进,眷村文化在时代脉动中逐渐被淹没,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,要保存一个时代特有的文化,必须多方面的努力经营,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,但绝对是件极重要的事。我们相当期待在推动眷村改建政策时,同时能重视眷村文化的保留,以作为历史的见证。
评论